印尼智库评“一带一路”

2017-04-06
转自《环球》,记者/梁辉 郑世波(发自雅

印尼智库评“一带一路” - 副本_页面_1.jpg

印尼智库评“一带一路” - 副本_页面_2.jpg

印尼智库评“一带一路” - 副本_页面_3.jpg

“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对印尼非常重要,‘一带一路’和印尼的‘全球海洋支点’战略有很多相通之处。印尼应该抓住参加会议的机会进一步推动两国海洋战略对接。”

《环球》杂志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5月将在北京举行,这是2017年中国的一次重大主场外交活动,北京将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3年多来,“一带一路”倡议被众多发展中国家乃至不少发达国家视为搭上中国经济发展快车的绝好机遇,尤其是在全球化受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势下,“一带一路”倡议更具魅力。

印尼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支点国家,作为中国的重要海上邻国,印尼越来越多地分享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目前,中国已跃居印尼外资的第二大来源国,同时还是印尼旅游市场的最大客源国,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经贸、金融等领域合作日益密切。

日前,《环球》杂志记者专访了印尼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姝伶、印尼前旅游与创意经济部部长冯慧兰以及印尼前外交部副部长迪诺巴蒂,他们就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印尼两国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与解读。

数字经济大有合作前景

《环球》杂志:你如何评价“一带一路”倡议和即将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你认为“一带一路”可以给印尼带来哪些机遇?

陈姝伶:对于此次论坛,国际社会很多人把它看成是解决当前全球发展问题的另外一个选择,所以对它的举办期待很高。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对印尼非常重要,“一带一路”和印尼的“全球海洋支点”战略有很多相通之处。印尼应该抓住参加会议的机会进一步推动两国海洋战略对接。

印尼总统佐科很可能会应邀参加此次论坛。据我了解,佐科总统希望跟中国多打交道,他对参与“一带一路”很感兴趣,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因为这对印尼和东南亚都至关重要。佐科在中国访问时,曾亲身体验了中国先进的基础设施建设,并认为这就是中国经济取得如此成就的答案,这也激发了他要修建印尼高铁的想法。

《环球》杂志:中国目前已经是印尼的第二大外资来源国,还是印尼旅游市场的最大客源国。你如何评价当前中印尼两国的经济合作?

陈姝伶:经济关系是两国关系的支柱,尤其是在贸易与投资领域。两国的贸易关系非常紧密,但随着印尼对华贸易出现逆差,部分印尼人开始担心中国的廉价产品会损害印尼的工业。如果中国能通过增加对印尼的投资强化印尼的本土工业,这种担心自然就会消失。中国对印尼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投资额每年都在提高,预计中国很快将跃居印尼外资第一大来源国。

事实上,中印尼两国经济具有相当大的互补性。中国经济正在从出口导向型转向内需拉动型,而印尼则恰恰相反,印尼内需消费强劲,但出口相对较弱。因此,中印尼两国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相互合作。中国可以成为印尼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

《环球》杂志:除了基础设施投资、金融、贸易以及旅游业,你认为中印尼两国经济未来具有广阔合作前景的领域还有哪些?

陈姝伶:中印尼经济合作的另外一个重要且具有潜力的领域,我认为是数字经济。印尼的网络用户非常庞大,雅加达更有“社交媒体之都”的别称,但是印尼的IT基础设施还相对滞后,网络支付手段也有待发展,打击网络犯罪方面还存在不足。

  印尼当前正在努力发展数字经济,佐科总统去年还访问了阿里巴巴总部,并邀请马云担任印尼数字经济顾问。马云为中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创造了一个流通与交易的网络平台,佐科认识到这种平台的重要性。如果印尼也有类似平台,那印尼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也能获得销售渠道,这对活跃印尼经济是十分有益的。

在历史曲折中相互走近

《环球》杂志:“互联互通”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民心相通”。但据了解,印尼有些舆论对前来投资的中国企业存在一定的负面情绪,对中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陈姝伶: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05~2015年的民调显示,被调查的印尼民众中60%~70%对中国持正面态度。但是,不可否认,因为带有某种政治利益诉求,印尼的精英阶层对中国的信任度并不高。印尼社会乃至政治精英对“一带一路”的理解不够。

印尼政治精英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比较犹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印尼的官僚体系对接受新鲜事物比较迟钝,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对区域发展十分有利的倡议。并且,印尼国内缺乏研究国际关系问题的智库,研究中印尼关系的权威智库就更少了。这也是印尼政府和民间对“一带一路”了解不多的原因之一。

当然,还有一定的历史因素。虽然印尼与中国复交多年了,但两国要建立充分互信还需很长一段时间。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两国关系几乎完全中断,当时的印尼苏哈托政权禁止中华文化与中文的传播。这段历史仍然对当前两国关系的发展,尤其是民间交往,产生着负面影响。不过,目前两国都在推动相互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交流互动。

印尼民众了解中国,很大程度上还是基于政治上固有的印象。印尼前总统苏哈托通过系统性、歧视性的政策,宣传“中国威胁论”以及华人给印尼带来的问题等,那些教育宣传政策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比如,禁止中文就严重影响了印尼民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对此,中国可以在印尼开办更多的孔子学院,组织更多的文化艺术表演,努力提高中国在印尼民众中的国家形象。

《环球》杂志:中国与印尼同是发展中国家中的大国,当前两国关系发展势头良好,合作空间广阔。然而,对中印尼关系的接近,国际社会存在某种疑虑,你如何看待这种疑虑?

陈姝伶:有人担心印尼的外交倾向中国,甚至有人认为印尼正在和中国建立一个联盟。这种说法太夸张。印尼一向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当前印尼正在利用自己积极、自主的外交政策来平衡各国关系。当前,印尼跟中国关系比以前更近了,这是十分自然的事,美国与日本等国几十年前就跟印尼建立了合作关系,而印尼跟中国关系正常化才短短不到20年,现在印尼想要做的,是尽快弥补此前跟中国合作上的不足,以实现印尼外交政策的平衡。而且中国本身也是奉行不结盟原则的国家。

“一带一路”与分享双赢

《环球》杂志:“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来,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亦面临不小的挑战与问题。你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和发展有什么建议?

冯慧兰:如果要确保“一带一路”取得效果,那么必须要确保“一带一路”各国分享到发展成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于印尼与东盟来说很重要,因为我们多是海洋国家。站在东盟与印尼的角度,我们需要更准确地理解“一带一路”,确认自己在“一带一路”上的位置,以便将我们跟中国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利用港口等基础设施,活跃中国跟印尼以及东盟其他国家的各种联系,提升经济融合度。

除了建设港口、道路、船舶等物理形态的基础设施外,还需要达成一系列便利化协议。比如加快海关的运转速度,往来人员的签证更加便利化等,制定好的政策,确保商品与人员流动,增加经济容量与融合。

另外,必须坚持双赢思维,“一带一路”不能只有利于中国企业、中国进口与出口,还要帮助其他国家参与进来并受益,这才是“一带一路”的内涵。比如,中国投资印尼的铁路建设,除了帮助印尼修建铁路外,还可以帮助印尼开办铁路培训学校,为印尼学生与工人提供机会学习中国铁路建设与管理的先进经验,为印尼培养铁路修建、管理与运营等多领域的人才,帮助印尼提高自身的能力。

迪诺巴蒂: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需要更加清晰的思路与顶层设计。道理很简单,假如你想要建一座小城,第一件事情就是规划,哪里建电站,哪里建医院,哪里是学校等。当然,“一带一路”的计划,需要相关各国共同协商制定,但中国作为“一带一路”的倡议者,应该主导这一计划的制定与设计,相信多数国家也是这么认为的。中国无需过于担心这样会引发国际舆论的反对,因为“一带一路”是经济计划,不是军事计划。

原文链接:《新华网》2017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