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灯
——和谐青山 中印共建

2017-07-16
ITSS 贺海涛

夜色中的苏拉威西海,没有风也没有浪。海面上静谧的映射着点点星光。船行数百里,航灯照亮了船只前进的方向。天色微明,放眼望去,依山傍海间,十万吨码头正在建设中。五万顿码头旁停靠着各式拖船、驳船,浮吊船正在紧张忙碌的进行装卸作业;登上码头走进冶炼厂就能看见一二三期发电厂,二三期炼钢,轧钢厂,焦电厂,焦化厂,都已经建设完成投产使用。20条回转窑全力运转、机声隆隆,窑内熊熊的烈火正在煅烧矿石;电炉浇筑车间炽热的铁水倾泻而下,堆积如山的镍铁合金块;远处,运送沙土、矿石的卡车穿梭不断…这就是见证中印两国友谊,凝聚了中印员工共同心血的青山钢铁工业园。

说起中印两国友谊就要从明朝说起。600多年前,明成祖命郑和率领200多艘船,两万多人七次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率领船队到达过30多个回家和地区,其中到达过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受到印尼人民的热烈欢迎。郑和用丝绸,陶瓷等物品和印尼人民交换了染料,象皮等物品,增进了中印两国之间的友谊。2013年10月,作为“一带一路”倡议落地印尼的重点项目,中国与印尼签署协议,决定建设青山工业园区。这个协议的签订印尼人民十分高兴,因为它将为印尼解决一万多个就业岗位,提高印尼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青山钢铁工业园区的建设位置为印尼莫罗洼里岛,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绵延不绝,辽阔的大海清澈碧绿,零零星星的渔家木屋环绕在海边,牛羊悠闲地漫步在草地上,一派怡然自乐的景象。在中国企业进入之前,这里的居民大多以种地、打鱼为生,经济并不发达,中国企业的到来给这片宁静而荒凉的土地带来了改变和生机。

青山钢铁工业园建设初期面临着重重困难,首先是中印两国语言沟通问题。公司在福建设立印尼项目人力资源部从国内广招从事过钢铁行业的技术人才。同时还在印尼招聘很多工人,为了让印尼员工学会各项生产技术。必须解决语言问题。为此公司雇佣了很多翻译解决了语言不通问题。中国员工毫无保留将自己的技术通过翻译教给印尼员工。有不懂得地方一遍又一遍的教给他们。并让印尼员工也跟着中国员工一起操作设备,让他们更快的把技术学会。和印尼员工成为朋友,与他们亲密沟通。园区里经常会听到印尼员工对中国员工的称赞。虽然莫罗洼里常年炎热高温多雨,中国员工和印尼员工都在顶着太阳,冒着雨认真的工作着,虽然雨水经常打湿他们的衣服,汗水经常挂在他们的脸上。可他们已经忘记了苦,忘记了累,认真的做好本职工作。因为他们心里有一个共同目的,只要多付出一分,多努力一分就一定能把青山工业园建设好,这样自己的收入才能增加,过上富裕的生活。其次,设备运输是个难题。设备运输必须采用海运。恶劣的天气使船舶剧烈摇动、颠簸,造成绑扎属具超出安全负荷,使货物移动或挤压受损;船舶航行中连续遇到恶劣的天气,使货舱长时间无法通风,致使舱内产生大量结露而使货物锈损;船舶通风设备或水密设备被大风浪破坏,致使舱内进水造成货损。公司采取了有效措施,克服了这些不利因素。保证了设备运输的安全。第三,工业园区建设时,虽然有当地地形,地貌图纸,可缺乏实际地形的勘察经验,这为工业园区的建设带来很大困难。热情的印尼员工对这里比较熟悉,为了解决这个困难主动要求当向导,和中国员工一起克服了困难,为建设青山工业园区节省了大量时间。

青山工业园区的介入当地人民的收入提高了,渔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得到了改善。3年多以前,当地摩托车数量很少。现在当地摩托车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辆。3年多以前,这里没有电,青山企业进来后,免费向当地供电,居民们也看上了电视。工业区还为周边8个村居民提供免费医疗,过年过节资助贫困村民并举办联谊活动。为了解决员工就餐的食材问题,工业区除了向周边渔民购买鱼虾等海产品外,还专门教当地居民种瓜果蔬菜。

 三年多的时间里,中印员工用辛勤的努力和汗水建成了规模庞大的青山工业园。现在的青山钢铁工业园区施工车辆川流不息,呈现出一派如火如荼、热情高涨的建设场面。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已基本建设完成,四期工程也已经开始建设,有年产10万吨的电解锰铁项目,还有铬铁,硅铁项目。

青山钢铁不仅是一座钢铁工业园,还是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友谊的见证。两国人民的友谊像苏拉威西海一样绵延不绝,海有多深,友谊就有多深,  青山工业园区就像一盏航灯照亮了茫茫的苏拉威西海,也照亮了印尼人民富裕 生活的道路。